四川省西昌泸山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鸟类种群多样性及其变迁  

李海涛
西昌学院, 西昌, 615013
作者    通讯作者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1 年, 第 30 卷, 第 48 篇   doi: 10.5376/gab.cn.2011.30.0048
收稿日期: 2011年11月01日    接受日期: 2011年12月03日    发表日期: 2011年12月06日
© 2011 BioPublisher 生命科学中文期刊出版平台
这是一篇采用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进行授权的开放取阅论文。只要对本原作有恰当的引用,版权所有人允许和同意第三方无条件的使用与传播。
推荐引用:

引用格式(中文):
李海涛等, 2011, 四川省西昌泸山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鸟类种群多样性及其变迁,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Vol.30 No.48 pp.1311-1320 (doi: 10.5376/gab.cn.2011.30.0048)
引用格式(英文):
Li et al., 2011, Populaiton diversity and changes of the birds in National 4A Level Scenic Area Lushan Mountain in Xichang, Sichuan Province, Jiyinzuxue Yu Yingyong Shengwuxue (Genomics and Applied Biology), Vol.30 No.48 pp.13011-1320 (doi: 10.5376/gab.cn.2011.30.0048)

摘要

本文采用线路统计法,统计与分析采集数据,于1998年和2010年对四川省西昌泸山国家4A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十多年来鸟类组成的动态变化及变化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0 年全景区共见鸟类59种,隶属7目18科,其中繁殖鸟(夏候鸟和留鸟) 52种,占景区鸟类种数的88.14 %,较之于1998年鸟类种数统计数增加4科14种,新增国家二级保护种类2种。按照鸟类栖息的生境及植被特点,将景区分为4个不同类型的群落,其中云南松—栎类混交林鸟类分布较为丰富,景区鸟类的物种呈增长趋势。

关键词
泸山;风景区;鸟类;种群;多样性;变迁

泸山又名蛙山,位于西昌城南5 km,濒临邛海、拔地而起的泸山,以“半壁撑霄汉, 宁城列画屏”的气势与邛海构成川西南一大景区之一,被誉为“川南胜境”。泸山、邛海风景区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它东临碧波如镜的邛海,西濒蜿蜒秀丽的安宁河,北有历史古城西昌,南依巍巍耸立的螺髻山。泸山景区面积约47 km2,主峰(沙帽顶)海拔2 317 m,它位于东经102°18′,北纬27°53′,泸山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温度17.1℃,最高温度36.5℃,极值最低温度为-1.7℃,冬季平均温度11℃左右,泸山春秋季节持续天数长,冬夏季较短,故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的气候特点使泸山植被的发育较为良好。

1984 年李桂垣等(1984)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鸟类调查报告》一文中,对西昌地区鸟类的组成及其多样性作过研究报道。1998年作者对泸山风景区的鸟类作过初步的调查,十多年过去了,特别是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以后,该区的物种变化至今一直没有较为详细的报告。从1988年开始,我们对西昌泸山、邛海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的生物多样性作过多次的调查研究,但从研究的范围来看,对邛海湖景区的研究较多,对泸山鸟类多样性的研究极为缺乏,专项报告仅见于1998年我们对泸山鸟类生物多样性调查的初报(李海涛, 1998)。本文在1998年调查的基础上,对泸山景区十多年鸟类种群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了泸山鸟类种群的变化原因,为泸山景区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最新的生物学资料。

1结果与分析
1.1泸山景区鸟类种群数量及密度
泸山景区鸟类种群数量及密度的调查:2010年我们分4个季节对泸山乌龟塘、尖山顶、干海子、沙帽顶、光福寺、沈家祠、西昌学院南校区等观察点对泸山鸟类观察统计,共统计17次,调查统计得出泸山鸟类共59种,隶属7目18科。按照Merikanii-io的种群密度计算公式得出泸山景区鸟类的种群密度,与1998年的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得出泸山鸟类的变动量(表1)。


 表1 1998年, 2010年泸山鸟类种群数量及密度
Table 1 Lushan Mountain birds and the density of population in 1998 and 2010

 2010年调查统计结果为:泸山景区鸟类有59种(郑作新, 2002),属7目18科,新发现鸟类4科14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6种,较1998年的4种(李海涛, 1998)增加了2种。统计的59种泸山景区鸟类中仍以繁殖鸟类为主,占景区鸟类总数的88.14%。较1998年统计总量增加27.42%,种群密度18.79只/km2,增加了4.05只/km2

比较1998年数量增长较大的种类如下:麻雀(Passer montanus),其种群密度较增长了0.90只/km2;褐头鹪莺(Prinia subflava),其种群密度较增长0.46只/km2;灰腹锈眼鸟(Zosterops. palpebrosa siamensis),其种群密度较增长0.35只/km2;山斑鸠(Streptopelia o. orientalis)其种群密度较增长0.34只/km2;其余仍有41种鸟类数量不同程度地呈增长的趋势;增长的鸟类种数占该区鸟类总种数的76.27%。较1998年数量减少的13种鸟类中,数量减少较大的有黄臀鹎(Pycnontus xanthorrhous),其种群密度减少0.32只/km2;长尾山椒鸟(Pericrocotus ethologus),其种群密度减少0.30只/km2;红头长尾山雀(Aegithalos concinnus),其种群密度减少0.28只/km2;减少的鸟类种数占该区鸟类总种数的22.03%。统计中,种数未发生变化的种数有3种,占该区鸟类总种数的5.08%。

2010年调查统计的结果比较1998年的调查,泸山鸟类种数组成来减少2种,未发现1998年统计到的虎纹伯劳(Lanius tigrinus)、白腹鸫(Turdus pallidus obseurus)。泸山风景区鸟类种类变化1998年到2010年十多年间,泸山风景区鸟类种数未发生剧烈变化,由47种增至59种,繁殖鸟种数增加13种,占泸山风景区鸟类总种数的22.03%。非繁殖鸟种数增加1种,占泸山风景区鸟类总种数的1.69%。泸山风景区鸟类的物种较为趋于增长,非繁殖鸟类的组成波动不大。

从统计相对数量最大的种群仍然是麻雀(Passer montanus),占景区鸟类总数量的13.82%,其次是暗绿锈眼鸟(Zosterops japonica)占8.61%,大山雀(Parus major)占7.47%,长尾山椒鸟(Pericrocotus ethologus)占7.02%,黄臀鹎(Pycnontus xanthorrhous)占4.72%,其它种类的鸟类,占泸山鸟类总数不足5%。1998年的调查中,泸山风景区鸟类相对数量近700只, 2010年的统计发现,泸山风景区鸟类相对数量达883余只,总数量呈增长趋势。

1.2泸山景区鸟类种群特征
2010年统计获知泸山风景区鸟类的7目18科,与1998年考察结果增加鸱鸮科(Strigidae)、鸠鸽科(Columbida)、啄木鸟科(Picidae)、戴胜科(Upupidae) 4科,占泸山鸟类种群的22.22%;优势种群仍是繁殖鸟类中的鹟科(Muscicapidae),其鸟类种数占泸山风景区鸟类总种数百分比为33.90%,其它种群种数所占泸山景区鸟类总种数百分比依次为鹡鸰科(Motacillidae)、山雀科(Paridae)占8.47%,鹰科(Accipitridae)、鹎科(Pycnonotidae)、鸦科(Corvidae)、雀科(Frinfillidea)各占5.08%,鸱鸮科(Strigidae)、杜鹃科(Cuculidae)、啄木鸟科(Picidae)、伯劳科(Laniidae)、卷尾科(Dicruridae)、锈眼鸟科(Zosteropidae)、文鸟科(Ploceidea)各占3.39%,隼科(Falconidae)、戴胜科(Upupidae)、鸠鸽科(Columbidae)、山椒鸟科(Campephagidae)各占1.69% (表2)。


 表2 1998及2010年泸山鸟类种群特征
Table 2 Lushan Mountain birds characteristics of populations in 1998 and 2007

两次调查结果来看,泸山风景区鸟类的组成总体趋于增加,1998至2010年,泸山风景区鸟类新增4科14种,占景区鸟类总种数的23.73%,与这十多年中的保护措施及保护的意识加强是相关的,特别是景区中寺庙周边鸟类种群较为稳定;2006年泸山、邛海湖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当地政府加大了对景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力度,不断加强泸山风景区生态环境的管理,十多年来泸山景区的鸟类数量同样也呈增长的势头,主要是繁殖鸟类数量增长幅度较大,非繁殖鸟类数量均有所增长。

1.3泸山景区鸟类居留成分特征
按居留情况将泸山景区鸟类分为留鸟、夏候鸟、冬候鸟和旅鸟四种类型。调查统计到的59种鸟类中,留鸟为40种,占泸山鸟类种数的67.80%,为泸山景区的主要类型;其次夏候鸟12种,占泸山鸟类种数的20.34%;冬候鸟4种,占泸山鸟类种数的6.78%,为较少的类型;旅鸟3种,占泸山鸟类种数的5.08%,是最少的种类。增加的4科14种中,13种为繁殖鸟类,1种为非繁殖的旅鸟,繁殖鸟类的增加说明鸟类栖息环境的改善是相关的。

2景区生物多样调查结果
2.1植被的多样性
泸山垂直相差大,但植被垂直带谱不明显,泸山植被主要以次生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水湿条件的差异,直接影响泸山植被的组成。以云南松常绿树种为主的常绿针叶林成为泸山植被主要类群,泸山亚热带偏干性常绿针叶林带、常绿阔叶林带和落叶阔叶林带组成泸山植被的典型特征。植被类型主要有:

云南松、柏树、桉树纯林植被:主要以天然、人工飞播云南松林、人工栽培柏树林、人工栽培桉树(Eucalyptus. sp)林为主体的成片树种。云南松林在整个泸山植被中所占的比重最大。

云南松—栎类混交林植被:主要有云南松、高山栎、栓皮栎、槲栎、滇青冈、青冈栎、石栎、苞石栎、元江栲、云南油杉、云南樟、滇润楠、梧桐、榆树、朴树、金江槭、黄连树、椤木石楠、山杨、五倍子等树种形成的常绿阔叶林、针叶林混交林带和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的混交林带。

稀树灌丛草地植被:乔木稀疏,大多为灌木状,仅有少量的云南松、栓皮栎、云南油杉、马尾松等,灌丛以南烛、爆仗花、大白杜鹃、水红木、火棘、小叶栒子、十大功劳、三颗针、马桑、山蚂蝗、乌饭等灌木,草本层主要有禾草、紫茎泽兰、翻白草、蝴蝶花、野坝子、云南鸡矢藤、天南星、地桃花、栽秧泡、鬼知针草、响铃草、火绒草、细柄草、旱茅及蕨类植物等。

农田栽培植被:主要种类有水稻、玉米、小麦、甘薯、油菜等农作物及少量的经济林石榴、花椒;农田周围有马桑、火棘、栽秧泡等灌木树种,鱼腥草、赤车、地果、光头稗、石龙芮、牛筋草、醉浆草、狗牙根、拉拉藤 、繁缕等田间杂草,盖度随农田管理程度高低而异。

2.2鸟类的多样性
从调查的7目18科59种鸟类结果来看,在1998年的调查的基础上新增国家Ⅱ级保护动物4种,即苍鹰(Accipiter gentils schvedoei)、雀鹰(Accipiter soloensis)、鸢(Milvus korschun lineatus)、红隼(Falco tinnunculus) (国函【1988】144号)。景区鸟类中鸦科(Corvidae)、鹟科(Muscicapidae)、山雀科(Paridae)、雀科(Frinfillidea)等种类在云南松—栎类混交林群落中分布较为广泛,调查中统计到的鸟类数量和种类最丰富的植被类型;在稀树灌丛草地群落,锈眼鸟科(Zosteropidae)、鹎科(Pycnonotidae)、山椒鸟科(Campephagidae)、伯劳科(Laniidae)、卷尾科(Dicruridae)等种类分布较集中;文鸟科(Ploceidea)、隼科(Falconidae)、鹡鸰科(Motacillidae)等主要在农田栽培植被群落出现频率较多;猛禽类如鹰科(Accipitridae)、鸱鸮科(Strigidae)等在云南松、柏树林、桉树林纯林群落均有出没。调查还统计到部分种类在四个植被类型中均有活动,如麻雀(Passer montanus)等种类。

3讨论
生态环境的好坏影响着人类生存的环境,鸟类作为生态系统中一个重要组成成分,对生态系统的平衡有着直接的关系。鸟类多样性的研究近几年已成为研究人类生存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之一。泸山景区鸟类的研究对研究泸山景区环境生态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近几年的景区的发展,鸟类的多样性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3.1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的建立改善了自然环境
2006 年泸山、邛海湖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AAAA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后,当地政府专门成立了泸山邛海景区管理局,制定一系列保护措施,强化管理。如先后制定《风景名胜区条例》、《邛海泸山景区村(居)住房修建分类管理试行办法》等法律法规和景区相关管理规定的宣传作为景区普法的重点。通过召开会议、印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广泛宣传,全民动员,增强了广大群众守法的自觉性。使广大群众认识景区环境保护、环境整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自觉维护景区环境。同时,签订《环境综合整治责任书》,落实了环境保护、环境整治的责任,采取责、权、利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群众参加景区保护的积极性。

3.2云南松—栎类混交林群落鸟类种类丰富性与森林型鸟类及树洞巢鸟类增多相关
近几十年来大面积栽种的人工松林,使得森林茂密,林地及疏林地面积增大,云南松林所占比重最大。随着几十年的生长,该群落的云南松、栎类树种长势粗壮,一些适宜洞巢生活的鸟类啄洞着巢,致使森林鸟类种数和数量增加;天然次生林、灌丛、草本植物由于景区多年禁伐的保护,生长茂盛,使得不同林型的鸟类多样性更加丰富;典型的森林鸟类也相继留居下来,如隼形目的雀鹰等;另外大中型猛禽的相继侵入,如强占喜鹊巢来繁殖的猛禽(红隼(Falco tinnunculus)、鸺鶹(Glaucidium cuculoides)、灰林鸮(Strix aluco nivicola)等),也大大增加了森林鸟的种类和数量。

3.3泸山植被多样性带来鸟类种群多样性
鸟类栖息地类型的选择是以植被类型为基础的,随着泸山景区强化保护管理,多年来使得泸山植被的丰富度增加,鸟类栖息地选择的多样性也同时增多,泸山鸟类种群数量也随之增加,如景区新增4科12种,其中国家Ⅱ级鸟类4种:苍鹰(Accipiter gentils schvedoei)、雀鹰(Accipiter soloensis)、鸢(Milvus korschun lineatus)、红隼(Falco tinnunculus) (国函【1988】144号)。

3.4部分鸟类消失的的原因
极少部分的鸟类在1998年鸟类的调查中就很稀少,可能迁徙路线的改变已经不再经过本区域;也可能这些稀少的种类已经不适宜泸山环境的生存;也可能是因为找到了更适合繁殖的地区所致。如虎纹伯劳(Lanius tigrinus)、白腹鸫(Turdus pallidus obseurus)。

3.5泸山景区鸟类的种群虽呈增长趋势,但仍存在诸多对其影响的潜在因素
尽管目前泸山景区鸟类多样性较为丰富,但是随泸山景区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重工业(如泸山景区西面的攀钢钒钛二期工业区)的开发、旅游业的拓展、人类的频繁活动,将会严重干扰了景区鸟类的正常活动;泸山景区周边地区稻田、旱地中,仍存在灭虫农药致使部分鸟类在田间因食带药的食物中毒死亡(李海涛黄渝, 2009)。诸多潜在的因素将导致对泸山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内鸟类生物多样性的严重影响。如何科学合理的解决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泸山景区生态区划和发展旅游计划中仍需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提高预測能力,维护好良好的生态环境,把环境教育寓于经济开发、旅游发展之中,使生态旅游资源成为永续利用的资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

4研究方法
4.1路线统计法
 首先对泸山景区进行区系调查,在熟悉景区鸟类种的组成、活动规律和鸟类鸣声之后,然后在景区选择几种生境,并择取有代表性的地段和路线进行统计;统计时间在鸟类活动最强的日出后和日落前2~3 h,行走的速度以每小时1~3 km;所有调查均选择温暖无风的晴朗的天气(盛和林等, 1982)。

4.2统计线路
根据泸山的地理环境和植被状况,按线路统计法确定统计线路为:
西昌学院南校区后门经干海子到沙帽顶;泸山山门经光福寺至沈家祠再到尖山顶;瑶山经乌龟塘至旱谷地再到西昌学院南校区后门。

4.3统计方法
统计时记录见到或听到的左右两则、由前向后飞的鸟类,但为避免重复统计,由后往前的鸟类不能计入(盛和林等, 1982)。根据Merikanii-io的公式C=N/S,求出种群密度,其中C为种群密度,N为统计相对数量,S为观察统计的面积47 km2,最后得出种群数量变动数。

致谢
作者衷心感谢对本文进行评审和提出修改的评审者,感谢邛海泸山管理局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Approval the “List of national key protected wild animals” of the State Council, 1988, 144 (国务院关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批复, 国函【1988】144号)

Li G.Y., Zhang R.Y., Zhang Q.M., and Liu C.Y., 1984, On the avifauna of Liangshan Yizu Autonomous Region Sichuan, China, Sichuan Nongxueyuan Xuebao (Journal of Sichuan Agricultural College), 2(1): 19-58 (李桂垣, 张瑞云, 张清茂, 刘昌宇, 1984,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鸟类调查报告, 四川农学院学报, 2(1): 19-58)

Li H.T. ,2000, Survey on Bird Population in Xichang of Sichuan Province, Journal of Xichang Teachers Collge, 3: 62-64. (李海涛, 2000, 四川省西昌泸山鸟类调查, 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3: 62-64)

Li H.T., and Huang Y., 2009, Population diversity of birds in the wetland around Qionghai Lake and ecological assessment of Qionghai Lake in Sichuan Province, Jiyinzuxue Yu Yingyong Shengwuxue (Genomics and Applied Biology), 28(4): 720-724 (李海涛, 黄渝, 2009, 四川邛海湖湿地鸟类种群多样性及邛海湖生态评价,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8(4): 720-724)

Sheng H.L., and Wang Q.S., eds., 1982, Guide on field practices of vertebrate zoology, Higher Education Press, pp.143-182 (盛和林, 王歧山, 编著, 1982, 脊椎动物学野外实习指导, 高等教育出版社, pp.143-182)

Zheng Z.X., ed., 2002, China bird retrieval system, 3rd edition, Science Press, Beijing, China, pp.1-396 (郑作新, 主编, 2002, 中国鸟类系统检索, 第3版, 科学出版社, 中国, 北京, pp.1-396)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第 30 卷
阅览选项
. PDF(316KB)
. 全文 HTML
读者评论
. 评论
作者的其他论文
.
李海涛
相关论文
.
泸山
.
风景区
.
鸟类
.
种群
.
多样性
.
变迁
服务
. Email 推荐给朋友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