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源2,4-D对大豆再生过程的影响  

李思楠1 , 张超1 , 马彦龙1 , 姜成涛1 , 王玲爽1 , 王传奇1 , 于以成1 , 李文滨1 , 苏安玉2 , 武小霞1
1大豆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 哈尔滨, 150030; 2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哈尔滨, 150030
作者    通讯作者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5 年, 第 34卷, 第 205 篇   
收稿日期: 2015年04月01日    接受日期: 2015年04月30日
© 2015 BioPublisher 生命科学中文期刊出版平台
这是一篇采用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进行授权的开放取阅论文。只要对本原作有恰当的引用,版权所有人允许和同意第三方无条件的使用与传播。
摘 要

为了寻找与大豆再生直接相关的基因,提高大豆转化率,解决大豆再生和转化困难的问题,以再生较好的东农50、再生较差绥农14两个大豆品种为材料,设计不同2,4-D浓度处理及不同取材时间,测定与大豆再生相关的IAA、SOD、PAL以及再生率指标。结果表明:东农50在2,4-D浓度为8mg/L、12h处理下IAA浓度最大,比对照增加了76.9%,在2,4-D浓度为4mg/L、4h处理下SOD酶活性增幅最高,比对照增加了50.9%,在2,4-D浓度为4m/L、8h处理下PAL酶活性最高,比对照增加了76.4%;绥农14在2,4-D浓度为8mg/L、2h处理下IAA浓度最大,比对照增加97.1%,在2,4-D浓度为4mg/L、12h处理下SOD酶活性最高,比对照增加23.8%,在2,4-D浓度为2mg/L、4h处理下PAL酶活性最高,比对照增加53.9%。东农50和绥农14均在2,4-D浓度为4mg/L时再生率最高,分别为87.6%和79.5%。依照该实验结果进行取材,应用转录组测序技术挖掘与大豆再生直接相关的基因,解释再生作用机理,解决大豆再生和转化受基因型限制的难题,为大豆基因功能研究及转化率的提高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关键词
大豆;再生;2,4-D;IAA;SOD;PAL
本文全文 PDF 和全文 HTML 正在制作中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第 34 卷
阅览选项
. 全文 PDF
读者评论
. 评论
作者的其他论文
.
李思楠
.
张超
.
马彦龙
.
姜成涛
.
王玲爽
.
王传奇
.
于以成
.
李文滨
.
苏安玉
.
武小霞
相关论文
.
大豆
.
再生
.
2,4-D
.
IAA
.
SOD
.
PAL
服务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