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新的水稻类病斑突变体的鉴定及其基因分子定位  

张建辉1,2,3 , 李小艳1,2 , 林冬枝1 , 董彦君1,2 , 滕胜3
1.上海师范大学遗传研究所, 上海, 200234
2.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上海, 200234
3.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 上海, 200032
作者    通讯作者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1 年, 第 30卷, 第 44 篇   doi: 10.5376/gab.cn.2011.30.0044
收稿日期: 2011年08月02日    接受日期: 2011年08月22日    发表日期: 2011年09月01日
© 2011 BioPublisher 生命科学中文期刊出版平台
这是一篇采用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进行授权的开放取阅论文。只要对本原作有恰当的引用,版权所有人允许和同意第三方无条件的使用与传播。
推荐引用:

引用格式(中文):
张建辉等, 2011,一个新的水稻类病斑突变体的鉴定及其基因分子定位,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online), Vol.30 No.44 pp.1284-1289 (doi: 10.5376/gab.cn.2011.30.0044)
引用格式(英文):
Zhang et al., 2011, Identification and molecular mapping of a novel lesion mimic mutant in rice (Oryza sativa), Jiyinzuxue Yu Yingyong Shengwuxue (Genomics and Applied Biology), Vol.30 No.44 pp.1284-1289 (doi: 10.5376/gab.cn.2011.30.0044)

摘 要

在经60Coγ射线辐射的粳稻品种嘉花1号的突变体库中,筛选出一个环境敏感的营养生长阶段起始表达的类病斑突变体,暂命名为lmt (lesion mimic trait)。台盼蓝染色检测结果表明lmt类病斑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细胞程序化死亡的过程。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由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SSR和InDel分子标记对类病斑突变体lmt与籼稻9311杂交得到的F2群体进行基因定位,并把lmt基因定位在第10号染色体长臂端,位于标记MM1992和ID19004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4 cM和0.9 cM。本研究进一步为该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的分析奠定了基础,将有利于加深对水稻类病斑发生分子机理的理解。

关键词
水稻;类病斑突变体;基因定位
[全文 PDF] [全文 HTML]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第 30 卷
阅览选项
. PDF(705KB)
. 全文 HTML
读者评论
. 评论
作者的其他论文
.
张建辉
.
李小艳
.
林冬枝
.
董彦君
.
滕胜
相关论文
.
水稻
.
类病斑突变体
.
基因定位
服务
. Email 推荐给朋友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