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通讯作者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1 年, 第 30 卷, 第 7 篇 doi: 10.5376/gab.cn.2011.30.0007
收稿日期: 2011年01月20日 接受日期: 2011年02月25日 发表日期: 2011年03月03日
引用格式(中文):
杜磊等, 2011,复合盐胁迫对玉米幼苗POD和PRO的影响,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online), Vol.30 No.7 pp.1038-1042 (doi: 10.5376/gab.cn.2011.30.0007)
引用格式(英文):
Du et al., 2011, Effect of the compound salt stress on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rn seedlings, Jiyinzuxue Yu Yingyong Shengwuxue (Genomics and Applied Biology), Vol.30 No.7 pp.1038-1042 (doi: 10.5376/gab.cn.2011.30.0007)
种植耐复合盐或抗复合盐农作物品种是盐渍化地区取得良好收成的有效措施之一,本文以晋单51号玉米和农大108号玉米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在不同浓度复合盐(30 mmol/L, 60 mmol/L和90 mmol/L)胁迫下,玉米幼苗过氧化物酶(POD)和脯氨酸(Pro)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复合盐浓度的增加,玉米幼苗过氧化物酶(POD) 活性呈先升后降趋势,两个玉米品系均在60 mmol/L达到最大值,晋单51号为1.59 μg/g,农大108号为1.81 μg/g,且玉米幼苗体内POD活性变化差异在不同复合盐浓度间达到1%极显著差异,而在不同品种、品种与浓度间的互作差异不显著;随着复合盐浓度的增加,不同浓度间、不同品种间和两者间的互作导致的玉米幼苗体内脯氨酸含晟晟量变化差异均达1%极显著差异。
运城市盐湖区内土壤盐碱含量大,作为以农业为主的城市,筛选耐复合盐或抗复合盐农作物品种是盐渍化地区取得良好收成的有效措施之一。逆境导致的氧化胁迫是绿色植物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卢静君等, 2004),植物的抗氧化作用是植物自身适应性调节的一个重要方面(刘宁等, 2000, 植物生理学通报, 36(1): 11-14),SO2胁迫对玉米幼苗中过氧化物酶活性、脯氨酸含量和丙二醛含量影响的研究,对指导农业生产具有主要意义(陈莉, 2010)。
本文主要研究复合盐胁迫下植物的生理生化反应。盐胁迫引起的氧化胁迫鲜有报道(柯玉琴和潘廷国, 1999),且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盐胁迫下植物的生理生化反应,而对与复合盐胁迫下植物生理生化反应研究就更少。本实验以玉米幼苗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运城当地土壤中主要离子的比例配比成复合盐并以不同浓度对不同品种的玉米幼苗进行盐胁迫,研究复合盐胁迫对不同品种的玉米幼苗的影响。希望通过本研究,为揭示复合盐胁迫在生理生态方面对植物危害提供参考依据,为品种选育提供进一步生态理论依据。
1结果与分析
图1 不同浓度复合盐对不同品种玉米幼苗的POD活性的影响 |
从图1可知,两个玉米品系幼苗体内POD的活性,均随着复合盐浓度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复合盐浓度为60 mmol/L处POD活性均达到最大值,晋单51号为1.59 μg/g,农大108号为1.81 μg/g,之后POD活性均随复合盐浓度增大而显著下降。
对复合盐胁迫下两个玉米品系幼苗中POD活性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1和表2。
表1 玉米幼苗中POD活性方差分析表 |
表2 不同浓度复合盐抗性下POD活性差异显著性比较(Duncan法) |
表1和表2结果进一步显示不同复合盐浓度对玉米幼苗内POD活性有一定影响。从表1可知,不同品种间、品种与浓度间的互作差异不显著,而不同浓度间差异极显著;即玉米幼苗在不同浓度复合盐胁迫下POD的活性主要取决于浓度间,不同浓度间其体内POD活性变化差异达1%极显著差异。从表2可知,60 mmol/L复合盐时POD活性与其他浓度存在显著差异,60 mmol/L与30 mmol/L和90 mmol/L与对照组的POD活性达极显著差异。实验得知60 mmol/L复合盐时POD活性为最大值,对照组POD活性为最小值。
1.2脯氨酸(PRO)含量
图2 不同浓度复合盐对不同品种玉米幼苗的PRO含量的影响 |
脯氨酸含量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3和表4。
表3 玉米幼苗中脯氨酸含量方差分析表 |
脯氨酸是水溶性最大的氨基酸,具有较强的水合能力,在植物体中主要以游离状态存在,是植物在逆境胁迫在体内进行渗透调节的重要物质之一,而脯氨酸积累则是植物体抵御渗透胁迫的主要方式,从而使植物体内水分平衡得以维持(林栖凤和李冠一, 2000)。因此,脯氨酸可作为植物抗逆性的一项生理生化指标(孙丽华, 2006)。
本研究得出随着复合盐浓度的增加玉米幼苗体内POD的活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体内POD活性变化差异达1%极显著,实验得知60 mmol/L复合盐时POD活性为最大值,然后POD活性开始下降,90 mmol/L复合盐时和对照组无极显著差异。而不同品种、两者间的互作差异不显著。同时本研究得出不同浓度、不同品种及两者间互作其体内脯氨酸含量变化差异均达1%极显著差异。随着复合盐浓度的增加玉米幼苗体内脯氨酸含量呈现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但均比对照组的含量小且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说明此浓度区间复合盐已开始对玉米幼苗产生毒害作用,并较显著的影响了玉米幼苗的生长发育。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鉴于实验条件的限制,选用的材料品种和测定的数据种类都比较少,从而不能系统的分析复合盐胁迫对玉米幼苗的影响,希望能够通过后续实验弥补不足。
3材料与方法
3.2培养方法
3.3测定方法
脯氨酸(Pro)含量的测定:把不同处理的待测玉米幼苗叶片各0.5 g放入研钵中,用3%磺基水杨酸水溶液2 mL提取,采用茚三酮显色法(张殿忠等, 1990, 植物生理学通讯, 18(6): 62-65; 朱广廉等, 植物生理学通讯, 9(1): 77-83)测定脯氨酸含量。
作者贡献
参考文献
Jiang M.Y., and Guo S.C., 1996, Oxidative stress and antioxidation induced by water deficiency in plants, Zhiwu Shenglixue Tongxun (Plant Physiology Communications), 32(2): 144-150 (蒋明义, 郭绍川, 1996, 水分亏缺诱导的氧化胁迫和植物的抗氧化作用, 植物生理学通讯, 32(2): 144-150)
Ke Y.Q. and Pan T.G., 1999, Effects of salt stress on the ultrastructure of chloroplast and the activities of some protective enzymes in leaves of sweet potato, Zhiwu Shengli Xuebao (Acta Photophysiologica Sinica), 25(3): 229-233 (柯玉琴, 潘廷国, 1999, NaCl胁迫对甘薯叶片叶绿体超微结构及一些酶活性的影响, 植物生理学报, 25(3): 229-233)
Lu J.J., Duo L.A., and Liu X.J., 2004, Changes in SOD and POD activity and free proline content of Lolium perenne and Festuca elata leaves under different levels of salt stress, Zhiwu Yanjiu (Bulletin of Botanical Research), 24(1): 115-119 (卢静君, 多立安, 刘祥君, 2004, 盐胁迫下两草种SOD和POD及脯氨酸动态研究, 植物研究, 24(1): 115-119)
Lin Q.F. and Li G.Y., 2000, Research progress in salt tolerance in plants, Shengwu Gongcheng Jinzhan (Progress In Biotechnology), 20(2): 20-25 (林栖凤, 李冠一, 2000, 植物耐盐性研究进展, 生物工程进展, 20(2): 20-25)
Li J.M. and Wang H.X., 2000, Eco-physiological responses and resistance to cadmium stress in three varieties of maize, Yunnan Daxue Xuebao (Ziran Kexueban) (Journal of Yunnan University), 22(4): 311-317 (李俊梅, 王焕校, 2000, 镉胁迫下玉米生理生态反应与抗性差异研究,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2(4): 311-317)
Sun L.H., 2006, The relations of protein content, amino acid contents and proline content to chilling resistance of Chinese box, Ganhanqu Ziyuan Yu Huanjing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6): 202-206 (孙丽华, 2006, 黄杨粗蛋白、氨基酸组分与脯氨酸等与其耐寒性的研究,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6): 2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