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红毛丹栽培品系资源主要果实性状的比较分析  

林兴娥1 , 周兆禧1 , 葛宇1 , 戴敏洁1 , 魏长宾2 , 肖正新3 , 马蔚红1
1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口实验站, 海口, 570102; 2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 湛江, 524091; 3海南省保亭县国营农场管理局, 保亭, 572300
作者    通讯作者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5 年, 第 34卷, 第 297 篇   
收稿日期: 1970年01月01日    接受日期: 1970年01月01日
© 2015 BioPublisher 生命科学中文期刊出版平台
这是一篇采用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进行授权的开放取阅论文。只要对本原作有恰当的引用,版权所有人允许和同意第三方无条件的使用与传播。
摘 要

为明确红毛丹栽培品系果实性状的遗传多样性,以海南省保亭县13个代表性品系的单果重、果肉重、果形指数、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含量等17个果实性状进行测量,并进行性状间相关分析及不同种质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性状的品系间变异幅度亦不同,其中果核重变异系数最大(28.83%),可溶性糖含量最小(5.62%)。不同性状指标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单果重与果实横径、果肉厚、果皮重、果肉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果实纵径、果核重呈显著正相关;果核重与种子纵径和横径呈极显著正相关。果肉重与果肉厚、可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可食率与可滴定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果实性状聚类分析(平均距离为7.013时)可将13份资源分为5类,第Ⅲ类品系果实各性状综合表现优良,单果重最大,果核小,果肉最多,可直接鲜食,第Ⅴ类品系单果重低,果肉少,可食率较低,酸含量高,口感较其他类较差,适合加工开发利用。研究表明红毛丹果实性状存在丰富的多样性,为生产开发、遗传育种等提供了信息参考。

关键词
红毛丹;种质资源;果实性状;营养成分;聚类分析
本文全文 PDF 和全文 HTML 正在制作中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第 34 卷
阅览选项
. 全文 PDF
读者评论
. 评论
作者的其他论文
.
林兴娥
.
周兆禧
.
葛宇
.
戴敏洁
.
魏长宾
.
肖正新
.
马蔚红
相关论文
.
红毛丹
.
种质资源
.
果实性状
.
营养成分
.
聚类分析
服务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