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牧1号杂交象草叶斑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  

张驰成1,2 , 汪涵1,2 , 贺春萍2 , 梁艳琼2 , 郑金龙2 , 习金根2 , 郑肖兰2 , 唐文1,2 , 许沛冬3 , 李锐2 , 吴伟怀2 , 易克贤2
1海南大学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 海口, 570228; 2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部热带农林有害生物入侵检测与控制重点开放实验室/海南省热带农业有害生物检测监控重点实验室, 海口, 571101; 3海南大学农学院, 海口, 570228
作者    通讯作者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6 年, 第 35卷, 第 182 篇   
收稿日期: 2016年01月01日    接受日期: 2016年02月02日
© 2016 BioPublisher 生命科学中文期刊出版平台
这是一篇采用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进行授权的开放取阅论文。只要对本原作有恰当的引用,版权所有人允许和同意第三方无条件的使用与传播。
摘 要

从儋州牧草种质中心资源圃的桂牧叶斑病叶片上分离得到一株致病真菌,通过采用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测定、分子生物学等鉴定方法对该致病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菌丝体表面光滑,有横隔,分生孢子呈球棒形或长纺锤形,淡褐色至中等褐色,端部钝圆,基部有明显突出的脐点,有3~12个隔膜,大小约(71.22~76.97) μm×(3.54~6.16) μm。其型态特征与蠕孢属(Exserohilum sp.)描述高度相符。对其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进行PCR扩增、测序获得长度为602 bp的序列,经BLAST比对,该序列与嘴突凸脐蠕孢(Exserohilum rostratum) ITS序列同源性达99%。结合致病菌的形态特征和ITS序列分析结果,将其鉴定为嘴突凸脐蠕孢。经生物学特性研究发现:适宜该菌菌丝体生长的温度为25℃~32℃,最适温度为28℃~32℃;菌丝体生长的最适pH为6~8;菌丝体生长的最佳碳源为葡萄糖、蔗糖和甘露醇;最佳氮源为硝酸钠,尿素不适合菌丝体生长;全黑暗条件有利于菌丝体生长;菌丝体致死温度为55℃,10 min。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对嘴突凸脐蠕孢毒力最强的杀菌剂为咪鲜胺和苯醚甲环唑,EC50分别为0.0071 mg/L和0.0072 mg/L;嘴突凸脐蠕孢对戊唑醇最敏感。

关键词
桂牧;嘴突凸脐蠕孢;病原鉴定;生物学特性;毒力测定
本文全文 PDF 和全文 HTML 正在制作中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第 35 卷
阅览选项
. 全文 PDF
读者评论
. 评论
作者的其他论文
.
张驰成
.
汪涵
.
贺春萍
.
梁艳琼
.
郑金龙
.
习金根
.
郑肖兰
.
唐文
.
许沛冬
.
李锐
.
吴伟怀
.
易克贤
相关论文
.
桂牧
.
嘴突凸脐蠕孢
.
病原鉴定
.
生物学特性
.
毒力测定
服务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