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地质大学专家发现14.6万年前新人种“龙人”
发布时间:2021-06-27    来源:生物谷
中国科学院青年促进会与细胞出版社(Cell Press)合作创办的期刊《创新》杂志(The Innovation),以封面文章报道了以河北地质大学特聘教授季强博士为首席科学家的国际古人类研究团队,对哈尔滨市发现的中更新世古人类头骨化石的研究成果,正式将该古人类头骨化石命名为人属的一个新人种:龙人(Homo longi sp. nov.),为研究智人起源和人类演化提供了重要证据。
 
据悉,这件古人类头骨化石是在1933年修建哈尔滨市东江桥时被发现的。除下颌外,该头骨化石保存完整精美。由于当时不是正常的化石发掘,而且历经了漫长的岁月,导致化石的准确产出地点和层位已然不可详考。
 
国际古人类研究团队对该头骨化石开展了复杂的地球化学分析,包括稀土元素对比、锶同位素比值分析、X-射线荧光谱学分析、以及铀系法测年等。中国科学院的地化学者、科研团队成员葛俊逸博士说:“尽管现在的技术还不足以把这件头骨的产地和层位准确标定在地图上,但是所有的分析数据都表明这件头骨应该产自哈尔滨地区距今13.8万年-30.9万年的陆相地层。”
 
经分析研究表明,龙人头骨可能出自中更新世晚期,生活年代可能大于14.6万年,小于30.9万年,这一时间段正是智人与其他古人类分开演化的关键时期。河北地质大学特聘教授季强教授认为,这件古人类头骨化石搬运的距离并不远,可能产自哈尔滨市向西15公里的范围内,那儿出露了一套中更新世地层——上荒山组。
 
“数十万年前,多个古人类支系尽管都处于较小的孤立种群的状态,但可能都具有很强的扩散能力。”河北地质大学客座教授、来自中国科学院的团队主研成员倪喜军推测说,“与非洲和欧洲相比,亚洲可能是适合人属诸种和种群生存发展的一个‘人汇’之地,更多的接收了来自于非洲和欧洲的人类扩散,要比扩散到欧洲和非洲的数量多得多。从沙漠到雨林,从沿海平原到青藏高原,亚洲多样性很高的古地理环境,也许是在人类演化过程中以生物地理之优势形成‘人汇’之地的主要原因”。
 
“人类的演化模型明显不同于其他生物的演化模型,人种越来越少但种群却越来越大,结果全球现在只有一个人种,那就是智人。”季强教授说,“各时期人类每次都从非洲走出来的单一模型是不可取。由于古人类化石非常稀少,只是目前还没有完全搞明白而已。龙人的发现为我们开了个好头,我期待着在东亚地区,更加期待在中国境内发现龙人与智人的共同祖先,以推动国际智人起源研究。(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