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通讯作者
植物药与药理学杂志, 2012 年, 第 1 卷, 第 9 篇 doi: 10.5376/jpmp.cn.2012.01.0009
收稿日期: 2012年12月17日 接受日期: 2012年12月24日 发表日期: 2012年12月31日
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在黄秋葵的各种重要经济性状的关系,双亲(BIP) F2,单跨(SC) F2,双跨(DC) F2群体进行遗传改良的目的。方差分析显示,在研究中的性征显示了人口的高度差异。该协会的研究显示性征的果实长度、平均单果重、单株果数(0.929**)、单株分枝数和株高与单株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呈显著正相关。这表明,在考虑提高应分离群体中的黄秋葵产量时应选择这些特征。另显示,在早期隔代的不同个体的互交将导致额外的变异。
1前言
秋葵(Abelmoschus esculentus (L.))是一种重要的蔬菜作物,栽培于世界热带、亚热带地区。嫩的水果被用作蔬菜,水煮或切成片用作烹饪。它也可用于制作浓缩汤和肉汤,因为其较高的粘液含量。黄秋葵果实切片后,晒干可用于腌制或做成罐头供淡季使用。它具有很好的营养价值,特别是维生素C (30 毫克/100克)、钙(90 毫克/100克)、铁(1.5 毫克/100克)、富含碘(97 毫克/100克)。
与后世相比,一般变异量产生更多是在早期分离世代。Bhendi是一个蔬菜作物,其杂种优势已成功开发。产量在优势的杂交品种中似乎达到了停滞期。为了打破这一障碍,有必要开发新的杂交种,与真正潜在的自交系的结合。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开发的自交系,在潜在的分离群体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成功的关键在于发展真正潜在的群种。如果我们尝试交配早期分离世代不同的个体,额外的变化将被释放,因为在交叉F2中的双亲交配可能为重组发生的机会更多,吸收有益基因,因此释放隐藏的变异。鉴于上述事实,在现状的研究中,我们试图通过释放更多的分离世代秋葵来提高产量和产量性状变异。
2材料与方法
在2008至2009的研究,是在园艺研究站、Devihosur、Haveri,卡纳塔克邦中进行。实验材料是来自三黄秋葵株L-1、L-2和L-3。夏季2008单跨(L-1×L-2)和双跨[(L-1×L-2)×(L-2×L-3)] F1数量发展和下一季(Kharif, 2008),这些群体自交得到各自的F2群体。双亲的后代(BIP F2)随机交配,选择优良单株的F2分离群体的发展(Kearsay, 1965)。实验材料由两BIP,三单跨、双跨F2群体组成。2009所有的F2群体(每个F2群体800株植物)生长在RBD上,有两次重复和观察,记录了5个随机选择的植物在每个F2群体中的十二个性征。区域大小为四行,长度为5米,间距为60厘米*30厘米。
相关系数为根据的方法由Weber和Moorthy(1952)提出计算如下:r =Cov xy /(ÖVx Vy), Cov xy=x和y之间的协方差;Vx=x的方差;Vy=y的方差。
3结果与讨论
根据性状的方差分析,表示高度显著的所有三种类型的人群建议的存在足够数量的遗传变异的父母选择的研究(表1)。
|
在三个种群的研究中(表2),所有的水果和水果有关的性状在单株产量和互相关系中变现了显著正相关,除了50%开花属性、果实直径、节间长度。在目前的研究中,在双亲(BIP)的所有性状中观察到了高相关性,在单交叉(SC)和双交叉(DC) F2群体中观察到了低相关性。在BIP的种群中,单株果数产量(0.929**),100株种子重量(0.871**),平均单果节点数(0.859**),植物节点数量(0.611**),单株分枝数(0.916**)和株高(0.912**)表现出与单株产量呈显著的正向关联。这些发现与结果的符合性Singh (2006)对黄秋葵的描述。
|
所有的F2群体中的方向和大小人物之间关联的比较(表3)表明,在方向和大小上观察到几个新的关联关系。例如,株高与平均单果重协会(0.756**);与单株结果数与平均单果重数(0.625**),这是不显着的在SC和DC的F2群体情况而改在BIP群体显著的研究下(图1),表明在这些性状不良连锁破坏。在大小和方向的变化可能是由于早期的分离群体的基因重组和连锁由于交配出现破损。在红花的以下几方面对比中可看到其中的相似性:株高和产量之间;树枝和种子数量;分支数量与单株种子产量,头状花序的产量和单株种子产量(Parameshwarappa, 2009)。
|
|
在一般作物中,负相关关系存在在两个重要的产量组成部分中。就像棉花的铃数和铃重对棉花的影响、荚数和荚长对豆子的影响,穗粒数和颗粒大小对谷物的影响。繁殖者倾向于打破这两个重要产量组成部分间的负相关关系。
Hanson C.H., Robinson H.R, and Comstock R.S., 1956, Biometrical studies of yield in segregating population of Korea Lespedeza, Agron. J., 48: 268-272
http://dx.doi.org/10.2134/agronj1956.00021962004800060008x
Kearsay K.J., 1965, Bio metrical analysis of a random mating population: A comparison of five experimental designs, Heredity, 20: 205-233
http://dx.doi.org/10.1038/hdy.1965.31
Nematullah and Jha P.B., 1993, Effect of biparental mating in wheat, Crop Improv., 20 (2): 173-178
Paramesharappa K.G., Rudra Naik V., and Bentur M.G., 2009, Impact of biparental mating on genetic variability and path analysis in safflower, Karnat. J. Agric. Sci., 22(1): 44-46
Prasad R., 1984, Genetic effects of biprental mating and selection for certain quantitative traits in Oat. Ph. D. Thesis. G.B. Pant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Technology, Pantnagar, India
Robinson H.F., Comstock R.E., and Harvery V.H., 1949, Estimates of heritability and degree of dominance in corn, Agron. J., 41: 353-359
http://dx.doi.org/10.2134/agronj1949.00021962004100080005x
Shanthakumar G., and Salimath P.M., 2010, Studies on variability, heritability and genetic advance for fruit yield and its component traits in early segregating generation in bhendi [Abelmoschus esculentus (L.) Moench], Indian J. Plant Genet. Resour., 23(3): 296-302
Singh B., Pal A.K., and Sanjay S., 2006, Genetic variability, correlation analysis in okra (Abelmoschus esculentus (L.) Moench), Indian J. Hort., 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