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物遗传育种与综合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福建农林大学, 福州, 35000
作者 通讯作者
《分子植物育种》网络版, 2011 年, 第 9卷, 第 72 篇 doi: 10.5376/mpb.cn.2011.09.0072
收稿日期: 2011年03月12日 接受日期: 2011年04月28日 发表日期: 2011年06月08日
作者 通讯作者
《分子植物育种》网络版, 2011 年, 第 9卷, 第 72 篇 doi: 10.5376/mpb.cn.2011.09.0072
收稿日期: 2011年03月12日 接受日期: 2011年04月28日 发表日期: 2011年06月08日
© 2011 BioPublisher 生命科学中文期刊出版平台
这是一篇采用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进行授权的开放取阅论文。只要对本原作有恰当的引用,版权所有人允许和同意第三方无条件的使用与传播。
推荐引用:
官华忠等, 2011, 三个水稻包穗相关性状的QTL定位研究, 分子植物育种 Vol.9 No.72 (doi: 10.5376/mpb.cn.2011.09.0072)
摘 要
在两个环境下种植一个由热带粳稻品种DZ60与籼稻品种H359杂交而建立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调查最上节间长(UIL)、剑叶鞘长(FLSL)和最上节间长与剑叶鞘长比率(UFR)。利用已构建的分子标记连锁图,对这3个与包穗有关的性状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10个QTL,其中3个控制UIL,位于1、4、12号染色体,对表型变异贡献率为3.20%~14.59%;4个控制FLSL,位于1、6、8、12号染色体,对表型变异贡献率为2.59%~20.70%;3个控制UFR,位于4、6、8号染色体,对表型变异贡献率为2.89%~6.00%。qUIL-1与qFLSL-1的位置完全重叠,且效应最大,在不同环境中表达稳定,是一个同时控制UIL和FLSL的主效QTL。对水稻基因组序列的查询结果显示,该QTL所在区间正好包含半矮秆基因sd1,因而推测其效应来自sd1基因。
关键词
水稻;最上节间长;剑叶鞘长;最上节间长与剑叶鞘长比率;数量性状基因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