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抗褐飞虱基因及其在分子育种中的应用  

曾生元1 , 龚红兵1 , 刁立平1 , 盛生兰1 , 严长杰2
1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 句容, 212400
2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植物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 扬州, 225009
作者    通讯作者
《分子植物育种》网络版, 2011 年, 第 9卷, 第 104 篇   doi: 10.5376/mpb.cn.2011.09.0104
收稿日期: 2011年08月10日    接受日期: 2011年09月21日    发表日期: 2011年09月27日
© 2011 BioPublisher 生命科学中文期刊出版平台
这是一篇采用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进行授权的开放取阅论文。只要对本原作有恰当的引用,版权所有人允许和同意第三方无条件的使用与传播。
推荐引用:

引用格式(中文):
     曾生元等, 2011,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及其在分子育种中的应用, 分子植物育种(online) Vol.9 No.104 pp.1749-1758 (doi: 10.5376/mpb.cn.2011.09.0104)
引用格式(英文):
     Zeng et al., 2011, Resistant Genes to Brown Planthopper and its Molecular Breeding in Rice, Fenzi Zhiwu Yuzhong (online) (Molecular Plant Breeding) Vol.9 No.104 pp.1749-1758 (doi: 10.5376/mpb.cn.2011.09.0104)

摘 要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ål, brown planthopper, BPH)是危害水稻生产的最重要害虫之一,利用寄主抗性培育抗褐飞虱品种被认为是防治其危害的有效途径。截止到目前已经鉴定了水稻抗褐飞虱基因31个,有25个基因得到了定位,分别位于第12、第4、第3、第2、第6及第8号染色体,其中第12和第4号染色体发现的抗性基因最多,均为8个,且各染色体上的基因之间存在连锁关系;Bph1bph2Bph3Bph6Bph10Bph14Bph15Bph18Bph19(t)、Bph20(t)及Bph21(t)等11个基因被精细定位,此外还鉴定了一些重要的QTLs;Bph14Bph18已被成功克隆,Bph14的功能研究较为成功。Bph1bph2Bph3已在实际育种中普遍利用,抗褐飞虱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相关工作有长足进展,应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获得了抗褐飞虱品种珞红4A,但是褐飞虱抗性分子育种仍存在不足。

关键词
褐飞虱;抗性基因;分子育种
[全文 PDF] [Flipping PDF 在线阅览] [全文 HTML]
    0.625
00120
《分子植物育种》网络版
• 第 9 卷
阅览选项
. PDF(1267KB)
. FPDF
. 全文 HTML
. 在线 fPDF
读者评论
. 评论
作者的其他论文
.
曾生元
.
龚红兵
.
刁立平
.
盛生兰
.
严长杰
相关论文
.
褐飞虱
.
抗性基因
.
分子育种
服务
. Email 推荐给朋友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