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述与展望

植物生物钟的基因调控网络  

李宗飞1,3 , 张洁1,2 , 刘振鹏1,2 , 方宣钧1,2,3
1. 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生命科学研究所, 诸暨, 311800
2. 海南省热带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所, 三亚, 572025
3. 广西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南宁, 530005
作者    通讯作者
《分子植物育种》网络版, 2015 年, 第 13卷, 第 1 篇   doi: 10.5376/mpb.cn.2015.13.0001
收稿日期: 2015年01月07日    接受日期: 2015年02月08日    发表日期: 2015年03月25日
© 2015 BioPublisher 生命科学中文期刊出版平台
这是一篇采用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进行授权的开放取阅论文。只要对本原作有恰当的引用,版权所有人允许和同意第三方无条件的使用与传播。
推荐引用:

引用格式(中文):

李宗飞等, 2015, 植物生物钟的基因调控网络, 分子植物育种(online), 13(1): 1001-1008 (doi: 10.5376/mpb.cn.2015.13.0001)

引用格式(英文):

Li et al., 2015, Gene Regulation Network of Biological Clock in Plant, Fenzi Zhiwu Yuzhong (online) (Molecular Plant Breeding), 13(1): 1001-1008 (doi: 10.5376/mpb.cn.2015.13.0001)

摘 要

生物钟是生物生理活动的周期性波动的内生节奏,这种内生节奏的周期实际上并不是准确的24 h,而是在22~28 h之间,因此称为近似昼夜节律,也称为昼夜节律时间钟或生物钟。受植物生物钟的调节,植物的许多生理和生化反应都表现出一种内在的近似于24 h的昼夜节律现象。在大多数高等植物中,其内在的生物钟机制几乎参与调控植物体所有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过程,明显的控制着自身的许多生理生化反应,如花期转化,叶片运动,气孔闭合,种子萌发,光合作用等。植物的生物钟系统主要由生物钟输入部分,中央振荡器,生物钟输出部分和阀门效应器组成,而生物输入部分主要是光照和温度的输入。目前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对生物钟调控模型及其作用机制的进行了研究,其中以双子叶植物之模式植物拟南芥的研究最为详实,但是依然还有许多关键基因等待挖掘。

关键词
植物生物钟;调控网络;中央振荡器
[全文 PDF] [全文 HTML]
    0.625
00120
《分子植物育种》网络版
• 第 13 卷
阅览选项
. PDF(634KB)
. 全文 HTML
读者评论
. 评论
作者的其他论文
.
李宗飞
.
张洁
.
刘振鹏
.
方宣钧
相关论文
.
植物生物钟
.
调控网络
.
中央振荡器
服务
. Email 推荐给朋友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