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份高粱种质的遗传关系和遗传结构解析  

张春宵1* , 王晶2,1* , 杨德光2 , 郝彩环3 , 周海涛33 , 王凤华3 , 李晓辉1
1.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长春, 130033 2. 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 哈尔滨...
作者    通讯作者
《分子植物育种》网络版, 2012 年, 第 10卷, 第 37 篇   doi: 10.5376/mpb.cn.2012.10.0037
收稿日期: 2012年05月24日    接受日期: 2012年06月06日    发表日期: 2012年07月31日
© 2012 BioPublisher 生命科学中文期刊出版平台
这是一篇采用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进行授权的开放取阅论文。只要对本原作有恰当的引用,版权所有人允许和同意第三方无条件的使用与传播。
推荐引用:

引用格式(中文):
张春宵等, 2012, 78份高粱种质的遗传关系和遗传结构解析, 分子植物育种(online) Vol.10 No.37 pp.1265-1277 (doi: 10.5376/mpb.cn.2012.10.0037)
引用格式(英文):
Zhang et al., 2012, Analysis of Genetic Relationship and Genetic Structure Among 78 Sorghum Accessions, Fenzi Zhiwu Yuzhong (online) (Molecular Plant Breeding) Vol.10 No.37 pp.1265-1277 (doi: 10.5376/mpb.cn.2012.10.0037)

摘 要

本研究利用筛选确立的41对SSR引物对78份高粱材料(常规种和地方品种)进行遗传关系和遗传结构分析,并对遗传距离聚类和模型聚类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模型聚类法更适用于高粱的遗传关系研究。根据模型聚类的结果,78份高粱材料可归属为Ⅰ、Ⅱ、Ⅲ和Ⅳ共4个类群。第Ⅱ类群与第Ⅰ类群、第Ⅳ类群都有明显的重叠区域,说明该群中有部分材料含有其它类群的遗传成分。第Ⅰ类群和第Ⅱ类群间的遗传关系最为接近,与第Ⅳ类群的遗传关系最远。根据各群间遗传关系的远近,4个群可以简化为A (Ⅰ群, Ⅱ群)、B (Ⅲ群)、C (Ⅳ群)3个类群,也可以进一步简化为A (Ⅰ, Ⅱ, Ⅲ群)、B (Ⅳ群)2个类群。本研究结果对融合多种高粱优良基因的基础群体的构建,对现存的高粱杂种优势模式的简化,有目标的高效定向高粱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高粱;遗传关系;遗传结构;遗传距离聚类;模型聚类
[全文 PDF] [Flipping PDF 在线阅览] [全文 HTML]
    0.625
00120
《分子植物育种》网络版
• 第 10 卷
阅览选项
. PDF(2350KB)
. FPDF
. 全文 HTML
. 在线 fPDF
读者评论
. 评论
作者的其他论文
.
张春宵
.
王晶
.
杨德光
.
郝彩环
.
周海涛3
.
王凤华
.
李晓辉
相关论文
.
高粱
.
遗传关系
.
遗传结构
.
遗传距离聚类
.
模型聚类
服务
. Email 推荐给朋友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