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周期调控豆科植物生物钟的相关基因的鉴定  

李宗飞1,2,3,4 , 张洁1,2 , 魏芳1,2 , 蔡梦蝶1,2 , 刘振鹏1,2 , 方宣钧1,2,3,4
1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生命科学研究所, 诸暨, 311800;
2翠溪生物技术研究院, 诸暨, 311800;
3海南省热带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所, 三亚, 572025;
4广西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南宁, 530005
作者    通讯作者
《分子植物育种》网络版, 2017 年, 第 15卷, 第 2 篇   
收稿日期: 1970年01月01日    接受日期: 1970年01月01日    发表日期: 1970年01月01日
© 2017 BioPublisher 生命科学中文期刊出版平台
本文首次以英文发表在 Molecular Plant Breeding上。现依据版权所有人授权的许可协议,采用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协议对其进行授权,用中文再次发表与传播。只要对原作有恰当的引用, 版权所有人允许并同意第三方无条件的使用与传播。如果读者对中文含义理解有歧义,请以英文原文为准。
推荐引用:

Li Z.F, Zhang J., Wei F., Cai M.D., Liu Z.P., and Fang X.J., 2016, Identification of genes related to photoperiod regulating the circadian clock in legume plants, Molecular Plant Breeding, 15(1): 1- 20(doi: 10.5376/mpb. 2017.15.0001)

摘 要

为了鉴定豆科植物中光周期调控生物钟的相关基因,本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豆科中的光敏色素、隐花色素、LKP1/FKFI/LKP2、PIF3/PIF4/PIF5、SRR1、CO/COL1/COL2、TIC、XCT和FHY3共9类光周期生物钟调控相关基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光周期生物钟调控途径在拟南芥和豆科的这3个物种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分化。而以拟南芥为参照,百脉根和蒺藜苜蓿的光周期生物钟调控网络相关基因的分化程度要大于大豆,这可能是由于百脉根和蒺藜苜蓿基因组远小于大豆基因组造成的。

关键词
豆科植物;光周期;生物钟;基因
[全文 HTML]
    0.625
00120
《分子植物育种》网络版
• 第 15 卷
阅览选项
. 全文 PDF
. 全文 HTML
读者评论
. 评论
作者的其他论文
.
李宗飞
.
张洁
.
魏芳
.
蔡梦蝶
.
刘振鹏
.
方宣钧
相关论文
.
豆科植物
.
光周期
.
生物钟
.
基因
服务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