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述与展望
Review and Progress

中医药的历史起源及理论学说  

黄琪琨 , 金玲飞
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生命科学研究所, 诸暨, 311800
作者    通讯作者
中医中药研究, 2023 年, 第 4 卷, 第 1 篇   
收稿日期: 2023年08月22日    接受日期: 2023年12月28日    发表日期: 2024年03月01日
© 2023 BioPublisher 生命科学中文期刊出版平台
本文首次以英文发表在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 Reports上。现依据版权所有人授权的许可协议,采用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协议对其进行授权,用中文再次发表与传播。只要对原作有恰当的引用, 版权所有人允许并同意第三方无条件的使用与传播。如果读者对中文含义理解有歧义,
推荐引用:

黄琪琨, 金玲飞, 2023, 中医药的历史起源及理论学说, 中医中药研究, 12(4): 1-6 (doi: 10.5376/tcmr.cn.2023.4.0001)
(Huang Q.K., and Jin L.F., 2023, The history and theoretical principl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ongyi Zhonggyao Yanjiu (TCM Research), 12(4): 1-6 (doi: 10.5376/tcmr.cn.2023.4.0001))

摘要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在中医药学史上,诞生了许多名医大家,如扁鹊、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人,他们总结的防治原则、实践经验在治疗和预防疾病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中医药学的发展需满足时代要求。本综述从中医药的历史起源和理论学说等方面展开论述,介绍了中医药的起源以及文化背景,讲述了中医药的基本理论体系,揭示了中医药学在当今医学领域的重要性,并为其未来发展提供方向。

关键词
中医药;历史起源;理论学说

The History and Theoretical Principl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uang Qikun, Jin Lingfei *

Institute of Life Science, Jiyang College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 Zhuji, 311800

*Corresponding author, kris.lf.jin@qq.com

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s a representative of China's traditional medicine, with a long history and profound cultural heritage, embodying the vast wisdom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TCM, many famous doctors and scholars have emerged, such as Bian Que, Zhang Zhongjing, Sun Simiao, and Li Shizhen. Their summarized principles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 well as practical experience, have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diseases, making an indelible contribution to the reproduction and survival of the Chinese nation.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people gradually realize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CM mus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This overview discusses the history and theoretical principles of TCM, introducing its origin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explaining the basic theoretical system of TCM, revealing the importance of TCM in the field of modern medicine, and providing directions for its future development.

Key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istorical origin; Theoretical theory

 

中医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是指用中草药、中成药、针灸等药物和手段,治疗和预防疾病的医学体系。中医药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个性化的特点,注重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因,追求以调整人体内部环境为主要治疗手段,以达到平衡和谐的目的。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医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一直延续至今。作为中华民族原创的医学科学,中医药从宏观、系统、整体的角度揭示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认知方式,深深地融入民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健康文化和实践,成为人们治病祛疾、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重要手段,维护着民众健康。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屡经天灾、战乱和瘟疫,却能一次次转危为安,人口不断增加、文明得以传承,中医药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医药学起源于原始社会。早在远古时代,就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故事。它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创造的,是实践的产物。中华人民在几千年长期的劳动生产中不断总结积累,对自然环境和人体生理状况的认识逐渐深入。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实践,形成了丰富的医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编写的《伤寒杂病论》不仅拯救了无数深受瘟疫毒害的百姓,也成为后世中医药方的基础,确立了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参考历代相关医药书籍,历时27年之久完成药物巨著《本草纲目》。

 

中医药学在当今时代仍然受到广泛的关注。屠呦呦从中医古籍《肘后备急方》中得到启发,创建了低温提取青蒿抗疟有效成分的方法,并最终发现了青蒿素,为人类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抗疟新药。本综述从中医药的历史起源、文化背景、基本理论学说等方面展开论述,旨在挖掘中医药精髓,传承中医药文化瑰宝,促进新时代中医药文化发展。

 

1中医药的历史起源

中医药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经过日复一日,年复⼀年的采食和狩猎,人们逐渐对植物和动物有了较深的印象,同时能够清晰地认识到食用某些食物不可避免地会引起某种药效反应或中毒现象,甚至造成死亡,因⽽使人们懂得在觅食时有所辨别和选择。进入氏族公社后,⼈们发明并学会了如何使用弓箭,狩猎和捕鱼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来源。进入氏族公社后期,人们由采集、渔猎开始进⼊农耕生活时期。神农氏发明并制作出木耒、木耜,教人民农业生产(韩亚南和徐暾海, 2010)。

 

至此,中国医学并没有⼀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仍处于⼀种零散、游离的状态。同时,语言、文学、哲学以及自然知识还未成熟,也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秦芳, 2012)。

 

自夏代始,原始社会瓦解,在社会生产力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人们的社会实践经验越来越丰富,由此为创造辉煌的华夏文明提供了充实的基础。进入西周,医学摆脱了原始状态,并从巫术中独立出来。《易经》的诞生,成为中国文明史上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的奠基之作。到了春秋战国,中国首部医学专著《黄帝内经》诞生。它是研究人的⽣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此书的出现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药逐渐成为了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深入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哲学和社会生活。在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的医学家和药学家也出现在中医药的发展历程中,如张仲景、李时中、孙思邈等人,他们都对中医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现代,中医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中医药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康复和保健领域。同时,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中医药也开始与西方医学相结合,发展出了许多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如中药注射剂、中药微囊粒等。

 

2中医药的文化背景

2.1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医学传统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医学传统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史前时代。在古代,人们对自然环境和人体生理状况的认识逐渐深入,形成了一系列的医疗实践和医学理论,其中包括针灸、按摩、草药治疗等方法(图1)。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而成的医学理论体系,这些医学经验和理论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基础(潘小毅和孙晶, 2020)。

 

 

图 1 中医药

Figure 1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2古代中医学家概况

中医药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代中医学家的努力。在中医药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医学家,如扁鹊、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人,他们对中医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名医,居中国古代五大医学家之首,著有《难经》、《内经》等。他奠定了中医学切脉诊断方法,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扁鹊的医术名扬天下,司马迁在《史记》中也高度赞扬了他在医学上的成就。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一位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他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是中医学的重要著作。这两部著作对中医药的分类、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法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医药的“两大经典”。

 

孙思邈是唐代著名的医学家和药学家,他对中医药的研究和实践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所著的《千金要方》和《备急千金要方》等著作,对中医药的药物学、方剂学、病证诊断和治疗等方面都有深入的探讨。

 

李时珍是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出生于医学世家(图2)。他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学术书籍800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27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这是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有多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

 

 

图 2 李时珍画像

Figure 2 Portrait of Li Shizhen

 

这些中医学家对中医药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著作和理论对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3中医药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中医药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国粹之一。中医药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对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中医药的“阴阳五行”理论与中国哲学中的“阴阳五行”相通,中医药的“气血津液”理论与中国道教中的“五行八卦”相通(鞠宝兆, 2008)。此外,中医药还在传统文化、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3中医药的理论学说

3.1中医药的整体观念

中医药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包括“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相互关联”、“脏腑经络相互依存”等概念,这些概念构成了中医药理论的基本框架。

 

人体是由若干脏腑、组织和器官所组成的。每个脏腑、组织或器官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而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人体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人体内部的统一性。中医学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认为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依靠各脏腑组织发挥自己的功能作用,另一方面则又要靠脏腑组织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其生理上的平衡。每个脏腑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功能,但又是在整体活动下的分工合作、有机配合,这就是人体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属于生理范围内的,即是生理的适应性;超越了这个范围,即是病理性反应。这种人与自然相统一的特点被称为“天人合一”。人体随着气候变化、区域差异也会产生适应性变化。

 

正是由于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及人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所以治疗疾病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3.2中医药的基本理论

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理论、“气血津液”理论、“经络”理论和“脏腑”理论等。其中,“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药理论的核心,认为人体内部的各种生理活动都是由阴阳两种相反而又统一的力量所驱动的。而“气血津液”理论则强调人体内部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气、血、津、液等物质的运行调节。同时,中医药的“经络”理论和“脏腑”理论则强调人体内部的各种器官、组织和生理功能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孙荣国和贾晓蓉, 2021)。

 

3.2.1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属于中国古代哲学范畴,阴阳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的两个对立面,如日与月、寒与热、静与动等。它认为宇宙间任何事物都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经常不断地运动和相互作用。这种运动和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古人把这种不断运动变化,称为“生化不息”。医经著作《素问》中写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在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故治病必求于本”。诠释了世间所有事物的生长、发展和消亡,都是由阴阳两方面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围,认为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也可能源于阴阳这个道理。因此,想要掌握疾病的发展过程,探求疾病的本质,就必须探求人体的阴阳变化情况来进行治疗。

 

3.2.2五行学说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五行学说”便是指这五类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相生相克来阐释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规律。五种元素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了自然界和人体的各种现象和规律,概括客观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属性,五行相生相克的动态模式说明了事物间的相互关联及转化规律。中医主要用“五行学说”阐述五脏六腑间的功能联系以及脏腑失衡时疾病发生的机理,也用来指导脏腑疾病的治疗。

 

3.2.3气血津液理论

气血津液理论是中医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气、血、津、液四种物质,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和病理状态。气是人体运动和变化的本源,血是人体营养和代谢的基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润滑剂。气血津液理论在中医药理论中应用广泛,如用于诊断和治疗失血、贫血、水肿等疾病。

 

3.2.4脏腑经络学说

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五脏六腑和经络系统,它们相互配合、相互作用,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和病理状态。五脏六腑包括心、肝、脾、肺、肾、胃六个脏器和胆、胰、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个腑器,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经络系统是一种运输气血和调节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的网络。脏腑经络学说在中医药理论中应用广泛,如用于描述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等。

 

3.2.5辨证论治

中医药的辨证论治是一种以整体观念为基础的诊疗方法,它通过对病人整体症状和病因的综合分析,确定病人的证候类型,然后根据不同证候类型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和药物。辨证论治在中医药的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还可以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3.2.6针灸理论

针灸是中医药的重要诊疗方法之一,它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上刺激,调节人体内部的气血运行和代谢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针灸理论包括“经络”理论、“气血”理论和“针刺”理论等,其中经络理论是针灸理论的核心,认为人体内部有一条复杂的经络系统,通过经络可以调节人体内部的气血运行和代谢功能。

 

3.2.7药物学

中医药的药物学主要包括中药学和中成药学两个方面。其中,中药学是研究中草药的来源、性味、功效、剂量、配伍等方面的学科。中草药是中医药的主要药物形式,具有多种药理活性成分,能够调节人体内部的生理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中成药学则是研究中成药的制备、成分、性质、功效、剂量、配伍等方面的学科。中成药是将多种中草药配伍制成的固体或液体剂型,具有方便使用、剂量准确、疗效稳定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中医药临床实践中。

 

4总结与展望

中医药从原始社会发展至今,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它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与医疗实践中不断进行积累总结的知识和经验,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不断认识,逐渐积累丰富起来的重要成果。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医药不断吸收和融合各个时期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文思想,不断创新发展,理论体系日趋完善,技术方法更加丰富,形成了鲜明的特点。

 

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强调“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调和致中”,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内核。中医药的理论体系完整、独特,已经成为世界医学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中医药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吸收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发挥其在人类健康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且民族认同感较高,因其特色理念及具有特色的治疗手段,在多次应对重大疾病、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深邃的哲学智慧,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医药成为抗疫的一大亮点。抗疫的中药方剂被多个国家借鉴和使用,为全球抗击疫情发挥积极作用。当下,中医药的振兴发展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我们应以高度文化自信,苦练本领,促进新时代中医药文化繁荣发展。

 

作者贡献

黄琪琨负责本综述初稿的相关文献资料查阅、整理和撰写;金玲飞参与讨论和论文的修改;金玲飞是本综述的负责人,指导论文写作与修改。两位作者都阅读并同意最终的文本。

 

致谢

本研究由诸暨市翠溪生物技术研究院《翠溪创新研发项目基金》资助。本文中部分配图来源于网络。由于通讯限制,我无法直接联系到所用图像的每一位所有者。如果您对您的图像的使用有任何担忧,或希望我获得使用权,请随时与作者联系。我尊重并维护每个图像所有者的权利。再次感谢您的理解和支持。

 

参考文献

Han Y.N., and Xu T.H., 2010,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Yaoxue Jiaoyu (Pharmaceutical Education), 26(5): 25-27. (韩亚南, 徐暾海, 2010, 浅析对中医药历史发展的认识, 药学教育, 26(5): 25-27.)

 

Ju B.Z., 2008, The culture found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Huanqiu Zhongyiyao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4: 7-8. (鞠宝兆, 2008, 中医药理论的文化基因概要, 环球中医药, 4: 7-8.)

 

Pan X.Y., and S J.J., 2020,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ident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narration, Yatai Chuantong Yiyao (Asia-Pacific Traditional Medicine), 16(4): 13-14. (潘小毅, 孙晶, 2020, 历史叙事视角下中医药文化认同影响研究, 亚太传统医药, 16(4): 13-14.)

 

Qin F., 2012, Summary of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China, Zhongguo Minzu Minjian Yiyao (Chinese Journal of Ethnomedicine and Ethnopharmacy), 21(8): 12-20. (秦芳, 2012, 我国中医药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综述,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1(8): 12-20.)

 

Sun R.G., and Jia X.R., 2021, Theory, demonst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uaxi Yixue (West China Medical Journal), 36(10): 1469-1473. (孙荣国, 贾晓蓉, 2021, 论中医药学的理论、实证与应用, 华西医学, 36(10): 1469-1473.)

中医中药研究
• 第 4 卷
阅览选项
. 全文 PDF
. 全文 HTML
读者评论
. 评论
作者的其他论文
.
黄琪琨
.
金玲飞
相关论文
.
中医药
.
历史起源
.
理论学说
服务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