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专题 Featured COVID-19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  

傅学彪1,2 , 王薇1,2 , 张洁1,2
1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生命科学研究所, 诸暨, 311800
2诸暨市翠溪生物技术研究院,诸暨,311800
作者    通讯作者
医学遗传学与疾病研究, 2022 年, 第 11 卷, 第 2 篇   
收稿日期: 2022年08月19日    接受日期: 2022年09月01日    发表日期: 2022年09月12日
© 2022 BioPublisher 生命科学中文期刊出版平台
这是一篇采用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进行授权的开放取阅论文。只要对本原作有恰当的引用,版权所有人允许和同意第三方无条件的使用与传播。
推荐引用:

傅学彪, 王薇, 张洁, 2022,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 医学遗传学与疾病研究, 11(1): 1-12 (doi: 10.5376/mgdr.cn.2022.11.0002)
(Fu X.B., Zhou J.Y., and Zhang J., 2022,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Yixue Yichuanxue Yu Jibing Yanjiu (Cancer and Molecular Diagnostic Research), 11(1): 1-12 (doi: 10.5376/mgdr.cn.2022.11.0002))

摘要

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是一种由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引发的传染病201912月以来,该病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导致了一场持续的疫情,成为人类历史上致死人数最多的流行病之一2019冠状病毒病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咳嗽疲劳呼吸急促味嗅觉丧失。从感染到出现症状的时间通常为114天。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可有效降低新型冠状病毒在社交场所、医疗机构内的传播风险。本研究从公众、医务人员以及医疗机构三个方面系统的阐述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以期为公众和专业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
介入治疗;介入放射学;医学影像;放射治疗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Fu Xuebiao 1,2, Wang Wei 2, Zhang Jie 1,2*

1 Institute of Life Science, Jiyang College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 Zhuji, 311800

2 Cuixi Academy of Biotechnology, Zhuji, 311800

 Corresponding author, jessi.j.zhang@foxmail.com

Abstract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is an infectious disease caused by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type 2 (SARS-Cov-2). Since December 2019, the disease has spread all over the world, resulting in a continuous epidemic, becoming one of the most deadly epidemics in human history. Common symptoms of COVID-19 include fever, cough, fatigue, shortness of breath and loss of taste and smell. The time from infection to symptom onset is usually 1 to 14 days. Doing a good job in COVID-19 infec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spread risk of COVID-19 in social venues and medical institution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expounds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OVID-19 infection from three aspects of the public, medical personnel and medical institutions, with a view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ublic and professionals.

Keywords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type 2 (SARS-Cov-2);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ocial distance

 

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2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是一种具有包膜的正链单股RNA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乙型冠状病毒属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相关冠状病毒种。它的基因序列和SARS病毒及MERS病毒属于同一谱系但不同进化枝,是已知的第七种可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病毒的宿主包括哺乳动物和禽类动物,它造成了于2019年底暴发的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该病毒可通过人类上呼吸道入侵人体,以多种细胞表面表达的ACE2为受体达到感染;主要感染器官包括肺部、心脏、肾脏等多个主要器官。

 

导致2019冠状病毒病的病毒主要通过口鼻分泌物传播,包括咳嗽、打喷嚏和说话产生的呼吸道飞沫,尽管这些飞沫通常不会在空气中长距离传播(Stadnytskyi et al., 2020),但站在近处的人可能会因吸入这些飞沫而被感染。人们也可能通过接触受污染的表面,然后再接触自己的脸而受到感染。在封闭的空间内,也可能通过能够在空气中悬浮较长时间的气溶胶传播。症状出现前和无症状的人身上都有可能传播,尤其是出现症状后的前三天最具传染性(Oran and Topol, 2021)。

 

常见的预防措施包括经常洗手、保持社交距离、隔离检疫、室内通风、咳嗽时掩住口鼻、避免用未清洗的手触摸面部(Nussbaumer-Streit et al., 2020)。在公共场所佩戴口罩可以非常有效地减少传播的风险(Feng et al., 2020)。

 

针对2019冠状病毒病的抗病毒药物正在开发,一些疫苗已经得到批准,许多国家发起了大规模疫苗接种。尽管如此,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仍然是最为有效的防控手段,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可有效降低新型冠状病毒在社交场所、医疗机构内的传播风险。本研究从公众、医务人员以及医疗机构三个方面系统的阐述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以期为公众和专业人员提供参考。

 

1公众减少感染的基本预防措施

公众减少感染机会的预防措施主要集中在手部卫生、呼吸道卫生和良好的社交习惯,这些预防措施包括:经常用肥皂和水洗手,尤其是咳嗽、打喷嚏、用餐前后、如厕后、接触活体动物等有风险活动后,不要用未清洗过的手接触眼睛、鼻子和嘴巴;

 

咳嗽或打喷嚏时应该用纸巾或者自己的肘部弯曲起来遮盖口鼻,然后将用过的纸巾扔到指定的地方并有效的洗手;避免与任何有发烧、咳嗽等疑似症状的人密切接触;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

 

在公共场所戴上口罩;避免去人多拥挤的地方;与他人保持距离;《自然》上发表的一项实验表明,在无口罩的环境下,喷嚏等飞沫传播方式呈现多阶段性湍流,且多数微小的液滴难以沉降。有建议提出,医疗工作者在对疑似及确诊病例进行诊疗时,应当穿戴护目镜等额外防护措施。

 

拥有初期临床症状的患者,应当佩戴符合标准的口罩以减小传染他人的几率,并进行隔离观察。

 

1.1手部卫生

世界卫生组织提示公众避免在未洗手的状况下碰触口、鼻、眼等易感部位。在上厕所、饭前、咳嗽或打喷嚏等时刻都应当及时洗手。世界卫生组织依据可以快速发挥作用并具有广谱灭活微生物为标准,保障安全性的情况下推荐使用80%乙醇和75%异丙醇消毒液,它们的溶媒均为甘油。这类消毒液被证明可以有效降低SARS-CoV和MERS-CoV等病毒的滴度。针对体外SARS-CoV-2病毒,含有80%乙醇或含有75%异丙醇的消毒液也都被证明可以有效灭活病毒。日常中洗手应持续20秒以上,中间使用肥皂等清洁用品。

 

1.2呼吸道卫生

在咳嗽或打喷嚏时,利用手肘或一次性卫生纸遮盖口鼻部,并将卫生纸立刻处理掉。同时,医学口罩被推荐用于易感染人群,以限制在说话、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带病毒粒子气溶胶的扩散。

 

1.3良好的社交习惯

个人良好的社交习惯是减少感染者和未感染者之间传播的有效措施。个人自我限制旅行,避开拥挤的地方,使用非接触式问候,以及身体上与他人保持人身距离来进行保持社交距离。目前,许多政府正在强制或建议在受到疫情影响的地区保持社交距离。保持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ing) (又称保持人身距离(Physical distancing))是一种试图减少感染者和未感染者之间的接触来减缓疾病传播的非药物性感染控制措施。其方法包括隔离检疫、旅行限制、防疫线、取消大型集会,并关闭学校、工作场所、体育场、剧院及购物中心等。

 

2医务人员减少感染的预防措施

2.1开展医务人员强化培训

依据岗位职责确定针对不同人员的培训内容,尤其是对高风险科室如发热门诊、内科门诊、儿科门诊、急诊、ICU和呼吸病房的医务人员要重点培训,使其熟练掌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防控知识、方法与技能,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早控制。

 

2.2做好医务人员自我防护

在严格落实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强化接触传播、飞沫传播和空气传播的感染防控。正确选择和佩戴口罩、手卫生是感染防控的关键措施。确保医务人员个人防护到位。根据不同情形,做到以下防护。

 

1.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戴清洁手套,脱手套后洗手。

 

2.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戴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穿防渗隔离衣。

 

3.为疑似患者或确诊患者实施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如气管插管, 无创通气, 气管切开, 心肺复苏, 插管前手动通气和支气管镜检查等)时:(1)采取空气隔离措施;(2)佩戴医用防护口罩,并进行密闭性能检测;(3)眼部防护(如护目镜或面罩);(4)穿防体液渗入的长袖隔离衣,戴手套;(5)操作应当在通风良好的房间内进行;(6)房间中人数限制在患者所需护理和支持的最低数量。

 

2.3关注医务人员健康状况

针对岗位特点和风险评估结果,开展主动健康监测,包括体温和呼吸系统症状等。采取多种措施,保障医务人员健康地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医疗机构应当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和班次安排,避免医务人员过度劳累。提供营养膳食,增强医务人员免疫力。

 

3医疗机构减少感染的预防措施

3.1医疗机构减少感染的基本要求

3.1.1制定应急预案和工作流程

医疗机构应当严格落实国家卫健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通知》,根据新型冠状病毒的病原学特点,结合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和诊疗条件等,建立预警机制,制定应急预案和工作流程。

 

3.1.2加强感染监测

做好早期预警预报,加强对感染防控工作的监督与指导,发现隐患,及时改进。发现疑似或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时,应当按照有关要求及时报告,并在2 h内上报信息,做好相应处置工作。

 

3.1.3做好清洁消毒管理

按照《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加强诊疗环境的通风,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进行空气消毒,也可配备循环风空气消毒设备。严格执行《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做好诊疗环境(空气, 物体表面, 地面等)、医疗器械、患者用物等的清洁消毒,严格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的处理,严格终末消毒。

 

3.1.4加强患者就诊管理

医疗机构应当做好就诊患者的管理,尽量减少患者的拥挤,以减少医院感染的风险。发现疑似或确诊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患者时,依法采取隔离或者控制传播措施,并按照规定对患者的陪同人员和其他密切接触人员采取医学观察及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不具备救治能力的,及时将患者转诊到具备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诊疗。

 

3.1.5加强感染暴发管理

严格落实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各项规章制度,最大限度降低感染暴发的风险。增强敏感性,一旦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疑似暴发或暴发后,医疗机构必须按照规定及时报告,并依据相关标准和流程,启动应急预案,配合做好调查处置工作。

 

3.1.6加强医疗废物管理

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确诊或疑似患者产生的医疗废物,纳入感染性医疗废物管理,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有关规定,进行规范处置。

 

3.2重点部门减少感染的管理措施

3.2.1发热门诊的管理措施

发热门诊建筑布局和工作流程应当符合《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等有关要求。留观室或抢救室加强通风;如使用机械通风,应当控制气流方向,由清洁侧流向污染侧。配备符合要求、数量充足的医务人员防护用品,发热门诊出入口应当设有速干手消毒剂等手卫生设施。

 

医务人员开展诊疗工作应当执行标准预防。要正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戴口罩前和摘口罩后应当进行洗手或手卫生消毒。进出发热门诊和留观病房,严格按照《医务人员穿脱防护用品的流程》要求,正确穿脱防护用品。医务人员应当掌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特征,按照诊疗规范进行患者筛查,对疑似或确诊患者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并及时报告。患者转出后按《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进行终末处理。

 

3.2.2急诊的管理措施

落实预检分诊制度,引导发热患者至发热门诊就诊,制定并完善重症患者的转出、救治应急预案并严格执行。合理设置隔离区域,满足疑似或确诊患者就地隔离和救治的需要。诊疗区域应当保持良好的通风并定时清洁消毒。采取设置等候区等有效措施,避免人群聚集。

 

不具备救治条件的非定点医院,应当及时转到有隔离和救治能力的定点医院。等候转诊期间对患者采取有效的隔离和救治措施。患者转出后按《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对其接触环境进行终末处理。

 

医务人员严格执行预防措施,做好个人防护和诊疗环境的管理。实施急诊气管插管等感染性职业暴露风险较高的诊疗措施时,应当按照接治确诊患者的要求采取预防措施。

 

3.2.3普通病区(房)的管理措施

应当设置应急隔离病室,用于疑似或确诊患者的隔离与救治,建立相关工作制度及流程,备有充足的应对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消毒和防护用品。病区(房)内发现疑似或确诊患者,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和工作流程,按规范要求实施及时有效隔离、救治和转诊。疑似或确诊患者宜专人诊疗与护理,限制无关医务人员的出入,原则上不探视;有条件的可以安置在负压病房。

 

对于收治疑似或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的病区(房)。建筑布局和工作流程应当符合《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等有关要求,并配备符合要求、数量合适的医务人员防护用品。设置负压病区(房)的医疗机构应当按相关要求实施规范管理。对疑似或确诊患者应当及时采取隔离措施,疑似患者和确诊患者应当分开安置;疑似患者进行单间隔离,经病原学确诊的患者可以同室安置。

 

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接触隔离、飞沫隔离和空气隔离等措施。具体措施包括:

 

(1)进出隔离病房,应当严格执行《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务人员穿脱防护用品的流程》,正确实施手卫生及穿脱防护用品。

 

(2)应当制定医务人员穿脱防护用品的流程;制作流程图和配置穿衣镜。配备熟练感染防控技术的人员督导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穿脱,防止污染。

 

(3)用于诊疗疑似或确诊患者的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等医疗器具及护理物品应当专人专用。若条件有限,不能保障医疗器具专人专用时,每次使用后应当进行规范的清洁和消毒。

 

(4)重症患者应当收治在重症监护病房或者具备监护和抢救条件的病室,收治重症患者的监护病房或者具备监护和抢救条件的病室不得收治其他患者。

 

(5)严格探视制度,原则上不设陪护。若患者病情危重等特殊情况必须探视的,探视者必须严格按照规定做好个人防护。

 

(6)按照《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规定,进行空气净化。

 

3.2.4普通病区(房)的患者管理措施

患者进入病区前更换患者服,个人物品及换下的衣服集中消毒处理后,存放于指定地点由医疗机构统一保管。指导患者正确选择、佩戴口罩,正确实施咳嗽礼仪和手卫生。加强对患者探视或陪护人员的管理。

 

对疑似或确诊患者及时进行隔离,并按照指定规范路线由专人引导进入隔离区。对被隔离的患者,原则上其活动限制在隔离病房内,减少患者的移动和转换病房,若确需离开隔离病房或隔离区域时,应当采取相应措施如佩戴医用外科口罩,防止患者对其他患者和环境造成污染。疑似或确诊患者出院、转院时,应当更换干净衣服后方可离开,按《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对其接触环境进行终末消毒。

 

作者贡献

傅学彪是本研究的执行人,负责数据分析和初稿写作;张洁是本研究的负责人,负责文章修改和校对;王薇参与数据整理。全体作者都阅读并同意最终的文本。

 

致谢

本研究由海南省生物工程协会《新冠肺炎的临床研究与管控策略》专项基金(项目编号20200124)资助出版。作者非常感谢中国预防医科院匿名同行评审专家对本论文的认真的审阅,并对论文提出非常有有益的批评和修改意见。本文中涉及的国家卫健委以及卫生部门公开发布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管理规范等,在正文中不再进行文献引用标注,在参考文献引用列表中也不单独列出,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Feng S., Shen C., Xia N., Song W., Fan M.Z., and Cowling B.J., 2020, Rational use of face masks in the COVID-19 pandemic, 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 8(5): 434-436, ISSN 2213-2619, PMC 7118603, PMID 32203710, doi:10.1016/S2213-2600(20)30134-X.

https://doi.org/10.1016/S2213-2600(20)30134-X

 

Nussbaumer-Streit B., Mayr V., Dobrescu A.I., Chapman A., Persad E., Klerings I., Wagner G., Siebert U., and Christof C., 2020, Quarantine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public health measures to control COVID-19: a rapid review, The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9(9): CD013574, ISSN 1469-493X, PMC 7141753 , PMID 32267544, doi:10.1002/14651858.CD013574.

https://doi.org/10.1002/14651858.CD013574

PMid:32267544 PMCid:PMC7141753

 

Oran D.P., and Topol E.J., 2021, Prevalence of asymptomatic SARS-CoV-2 infection,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73(5): 362-367, ISSN 0003-4819, PMC 7281624, PMID 32491919, doi:10.7326/M20-3012..

https://doi.org/10.7326/M20-3012

PMid:32491919 PMCid:PMC7281624

 

Stadnytskyi V., Bax C.E., Bax A., and Anfinrud P., 2020, The airborne lifetime of small speech droplets and their potential importance in SARS-CoV-2 transmiss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7(22): 11875-11877, ISSN 0027-8424, PMC 7275719, PMID 32404416, doi:10.1073/pnas.2006874117.

https://doi.org/10.1073/pnas.2006874117

PMid:32404416 PMCid:PMC7275719

医学遗传学与疾病研究
• 第 11 卷
阅览选项
. 全文 PDF
. 全文 HTML
读者评论
. 评论
作者的其他论文
.
傅学彪
.
王薇
.
张洁
相关论文
.
介入治疗
.
介入放射学
.
医学影像
.
放射治疗
服务
. 发表评论